台政办〔2016〕5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
时间:2016-08-20 来源:县政府办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县人民政府各部门:

乡村医生(包括在村卫生室执业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下同)是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植于广大农村的卫生工作者,是最贴近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是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在维护广大农村居民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切实加强乡村医疗队伍建设,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根据《濮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濮政办〔201665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加强乡村医生队伍管理,提高乡村医生队伍素质,改革乡村医生服务模式和激励机制,落实和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养老和培养培训政策,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监管,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全面提升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主要目标。结合基层卫生人才工程实施,力争到2020年,使乡村医生总体具备中专及以上学历,逐步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基本建成一支素质较高、适应需求的乡村医生队伍,促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更好地保障农村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卫生公共卫生服务和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职能定位和配置原则

(一)明确职责。乡村医生主要向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全面开展签约服务,承担县卫生计生委委托的其他医疗卫生服务相关工作。

(二)合理配置。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深入开展和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制度的逐步建立,县卫生计生委要综合考虑辖区服务人口、服务现状和预期需求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合理配置乡村医生。原则上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按照每千户籍人口1-1.2名的标准,合理配备乡村医生。

三、加强乡村医生管理   

(一)规范执业准入。县卫生计生委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86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乡村医生准入管理。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必须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包括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下同)资格证书,并在县卫生计生委注册获得执业许可。在村卫生室从事护理等其他服务的人员要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新进入村卫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建立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制度,下步国家要在现行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增设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合格的发放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限定在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执业。取得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可按规定参加医师资格考试。无人执业的村,按照乡村一体化卫生室要求,有乡镇卫生院负责落实执业人员。

(二)规范业务管理。县卫生计生委要依据乡村医生的工作职责,制定符合村卫生室功能定位的门诊日志、处方、安全注射、安全用药、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处理、传染病登级等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乡村医师从业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切实加强乡村医生执业管理和服务行为监督检查,督促其规范诊疗、合理用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超范围执业、违规执业、过度诊疗、过度用药的乡村医生,一经发现,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严肃处理。

(三)规范组织考核。在县卫生计生委的统一组织下,由乡镇卫生院定期对乡村医生开展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开展医生签约服务、参加学习培训、落实基本药物制度以及医德医风等情况。考核结果作为乡村医生执业注册、财政补助和收入分配的主要依据。

四、提高乡村医生队伍整体素质

(一)加强继续教育。按照《全国乡村医师教育规划(2011-2020年)》要求,切实加强乡村医生教育和培养工作。鼓励符合条件的在岗乡村医生进入中、高等医学(卫生)院校(含中医药院校)接受医学学历教育,提高整体学历层次。对于按规定参加学历教育并取得医学相应学历的在岗乡村医生,县政府对其学费可予以适当补助。

(二)规范岗位培训。依托县医疗卫生机构定期对在岗乡村医生进行培训,确保乡村医生每年接受免费培训不少于2次,累次培训时间不少于2周;要健全定期进修学习机制,保证乡村医生每35年免费到县医疗机构或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脱产进修,进修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个月。定期培训、脱产进修所需要资金由县财政承担。要按照自愿申请、统筹安排的原则,分期选派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的乡村医生到省、市级医院接受免费培训。在年度指标控制范围内,各地可将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的乡村医生和到村卫生室工作的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纳入基层骨干医师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层卫生人才在职学历提升、住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等“369人才工程”各项计划统筹安排。乡村医生要学习中医药知识和技能,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防治疾病。

(三)强化乡村医学生培养。结合《河南省农村订单定向培养计划》,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面向村卫生室的3年制高职、高专免费医学生培养。免费医学生主要以农村生源为主,毕业后分配到村卫生室执业。

(四)拓宽发展空间。乡镇卫生院出现编制空缺需要招录卫生技术人员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的乡村医生,进一步吸引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在自愿原则下,把有专业技术职称及综合能力较强的乡村医生,纳入乡镇卫生院聘用管理,作为乡镇卫生院人员派驻到村卫生室工作,逐步建立“村医乡用”的管理模式,提高乡村医生岗位吸引力。

五、保障乡村医生合理收入

要切实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根据乡村医生工作的实际情况、服务能力和服务成本,健全补偿机制,畅通补偿渠道,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保障乡村医生合理的收入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动态调整乡村医生各渠道补助标准,逐步提高乡村医生待遇水平。严格执行乡村医生补助政策,落实基本药物制度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省和市财政对村卫生室的补助、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对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根据核定的任务量和考核结果,将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给乡村医生。新增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继续重点补助乡村医生,加强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加快推进乡村医生和农村居民签约服务工作,按规定签订签约服务协议,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按协议规定的标准收取服务费,不得另行收取其他费用。

未开展乡村医生和农村居民签约服务的地方,乡村医生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按规定收取一般诊疗费。一般诊疗费由医保基金和个人按规定标准分担。

六、建立健全乡村医生养老和退出政策

(一)完善养老政策。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乡村医生,可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积极探索乡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医生后顾之忧。

对符合领取生活补助条件的老年乡村医生,按规定标准发放生活补助。省级、市级财政依据2013年各县(区)卫生,财政、监察、审计四部门联合审核上报的2012年度老年乡村医生人数,将省级、市级应负担数列入转移支付补助基数。以后年度因人员增加所需资金由市、县财政按比例负担。

(二)建立退出机制。结合实际,建立乡村医生到龄退出机制。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应由县卫生计生委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从具备执业资格、65周岁以下(含65周岁)的乡村医生中考核确定,65周岁以上的乡村医生原则上不再在村卫生室执业。对身体健康、群众信任的到龄优秀乡村医生,或因退出后村卫生室无符合条件从业人员,影响居民看病就医的,经申请审核可以延长到龄乡村医生的执业年限,具体办法由县卫生计生委制定。到龄乡村医生延长执业期间不享受生活补助待遇。

七、改善乡村医生工作条件和执业环境

(一)改善村卫生室服务条件。各乡镇政府要承担村卫生室建设的主体责任,依托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项目,进一步支持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设备配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村卫生室的水、电、网络等日常运行费用进行补助。

(二)加强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平台,建立以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和基本诊疗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并延伸至村卫生室,实现新农合即时结算、健康档案和基本诊疗信息联动、绩效考核监管、远程培训、远程医疗等功能,全面提升村卫生室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建立执业风险化解机制。结合实际,采取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整体参加医疗责任保险、筹集医疗风险基金等多种方式,建立适合乡村医生特点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所需资金通过个人与村卫生室分担、政府适当补助等多渠道筹集,有效化解乡村医生的执业风险,不断改善乡村医生执业环境。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乡村医生队伍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将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协调推进,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二)保障资金投入。县政府要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及时足额下拨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相关经费,确保专款专用。

(三)严格督导考核。要切实维护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严禁以任何名义向乡村医生收取、摊派国家规定之外的费用。对在农村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乡村医生,可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