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就经济腾飞路——台前县交通事业60年发展纪实
时间:2010-01-08 来源:台前县政府

解放前,由于黄河泛滥等原因,我县交通运输极其落后。60年弹指一挥间,共和国迎来60周年华诞;60年风雨兼程,台前人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奋进拼搏,大力发展交通事业,交通运输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京九铁路过境设站并与汤台铁路在此交汇,投资3000万元的京九铁路台前物资转运站年转运能力达100万吨。郑州至台前吴坝公路与濮鹤高速相连,聊城至菏泽的聊菏公路、德州至商丘的德商公路穿境而过,县乡村公路里程达600余公里,以郑吴、聊菏、德商公路为骨干、县乡村公路为支脉的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全县道路运输业生机勃勃,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新中国建立后,境内先后修筑6条土公路,1958年修筑了台前至关门口土公路及台前至夹河土道。自1974年,先后修筑了鹤壁至台前公路范县至台前段,扩修了寿张至孙口公路,修筑了梁集至贾垓、王楼至马楼等公路,这些公路也大都是1978年建县后才铺设沥青路面,至1982年全县沥青路面达6条,全长64.5公里,但受当时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建设的公路大都里程短、技术等级低,抗灾害能力差。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掀起公路建设的高潮,特别是上世纪进入九十年代,河南省实施了第一轮的乡镇及行政村通油路建设工程,我县紧紧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交通事业,以打通县城出口路为重点,提高干线公路等级的同时,大力建设县乡公路,全方位发展公路交通事业,至1995年,县城通往8乡政府驻地均铺设了沥青路,此外县境东部修筑了一条纵横南北的公路即林楼至张秋公路,全县省、县、乡道达到100.37公里,其中,省道26.87公里、县道31.2公里、乡道42.3公里。这期间我国一条南北主要铁路大通道京九铁路开始建设,该铁路是贯穿我国南北的第三大通道,纵贯我县县境中部,在我县设置了火车站,并于1996年底通车,后又建设了汤台铁路与京九铁路交叉。京九铁路通过我县,打通我县与外界往来的通道。群众出行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广大农村群众出行难问题仍未解决。

本世纪初,国家提出对“村村通”公路建设向贫困地区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我县掀起了农村公路建设高潮,然而要想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这些还远远不够。2005年省政府又提出用三年时间实现全省所有行政村通水泥(油)路的目标,我县交通部门迅速行动,大干快上,大力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工作,2005年以来,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共组织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24个,里程272.4公里,投资9988.2万元。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了601公里,其中,县道3条,长50公里;乡道48条,长242公里;村道225条,长309公里,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水泥(油)路的目标。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把乡村道路修到了村,修到了户,有的修到了田间地头,村村通工程使昔日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坑坑洼洼的乡间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柏油路,使老百姓真真正正尝到了甜头。

公路建设事业得到发展,交通运输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解放后,只有寿张至濮阳的班车,1956年开通寿张至新乡客运班车,1974年,我县建立了台前县汽车站,当时只有台前至安阳的班车,至1980年,全县也只有通至济南、范县、吴坝的班车,群众出行十分不便,特别是农村群众,有的偏远乡村群众往来县城之间就要走上半天甚至一天。货运方式也及其落后,五六十年代以人力、畜力为主,70年代拖拉机、汽车运输也刚刚起步,至1981年全县只有14部货运汽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运输市场结构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相协调的格局发展,全县社会营运车辆急剧增加,1989年全县拥有货运车辆384辆,客车20辆,运输拖拉机1390台,90年代摩托车、小汽车进入农户,至1995年,全县拥有汽车824部,客运班车有了发往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济南等地的客运班车。在这期间农村客运市场开始得到发展,1997年成立了社会车站,有发往北京、安阳等地的跨省、跨区班车,同时,承担农村客运班车的站务服务,至1998年,农村客运市场进一步得到完善,全县已有农村客运班车100余部,从县城发往各乡镇,农民群众坐车更方便了。2003年以来,县交通局又以交通部提出的“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为契机,克服困难,拓宽思路,优化农村客运班线,加快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427.5万元,建设乡级客运站9个,招呼站119个;引资520万元,建设社会汽车站综合服务楼一座。至目前,全县拥有跨区、跨省班线19条,农村客运班线8条,各类营运客车200余部,实现了村村通班车;货运车辆1730部,农用运输车异军突起,仅几年就发展到1000余辆,运输场站及物流公司等运输辅助企业20多家,每年仅道路运输业就直接创收近亿元。如今农村公路修到家门口,农村客运班车开到了村头,农民群众也随之富裕起来。

我县是临黄县,沿黄群众出行问题始终是个难题。沿黄村庄群众隔河种地、贸易往来,主要靠浮桥和渡口,以往渡口设施简陋,渡船为“三无”船舶,安全隐患极大。为确保水上交通安全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县交通部门于2006年起实施了渡口渡船改造工程,全县先后完成渡口改造9处,完成投资90万元,又于2008年实施了渡船建造工程,共建造渡船9艘,投资108万元,并在全省率先举行了下水仪式,结束了全市黄河流域无合格渡船的历史,使百姓乘上了放心船、过上了安全渡。

公路通,百业兴,交通事业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带来了全县各行各业的大发展,形形色色的民办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乡间,形成了以小麦运输、面粉加工业为主的打渔陈花庄工业园、以建筑材料销售为主的于庙建材市场;一个个种植业基地及养殖小区生机勃勃,形成了以吴坝大蒜为主的4处种植基地,以顾庄养鸡为主的10处养殖小区。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服务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