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市委书记段喜中、市长王艳玲率领我市党政考察团参观考察农业现代化时的情景。 记者徐洪波摄
如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作为传统农业市,近年来,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周边兄弟市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考察中,各地农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一个个大型龙头企业、一片片规模化高效示范园区、一处处靓丽别致的新农村,令考察团成员眼前一亮。各地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宝贵经验更为我市提供了有益借鉴。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
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近年来,安阳市始终把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优势产业,注重发挥龙头带动效应。目前,安阳市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49家,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58家。
在安阳众品食业有限公司,呈现在考察团成员面前的是一条条现代化猪肉分割流水线。
该公司集猪肉分割、冷链物流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畜产品深加工等项目于一身。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6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200个,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达5万名。在这里,考察团成员深深地感受到,龙头企业对带动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发展的积极推动和示范作用。
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焦作市每年专门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今年1月~10月份,该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83.3亿元,同比增长14.3%。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188家,入社成员4.5万户,户均节本增收1500余元。“我们要以‘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为契机,认真借鉴这次学习考察的成果,认真反思,深刻排查问题,加快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建设,明确赶超目标,积极争先进位。”市政协副主席、市畜牧局局长刘国相说。
用科技力量确保粮食丰收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近年来,鹤壁市大力依托鹤壁农科院,在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上做文章,深入开展高产示范创建。该市粮食单产已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规划实施的3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今年首创全国同面积小麦平均亩产611.6公斤、玉米平均亩产782.8公斤的高产纪录。考察团成员无不认同鹤壁市依靠高科技谋求粮食高产的做法。
“粮食增产增效,关键在于科技支撑。玉米专家程相文带动了一个浚县农科所,农科所又做成了一个鹤壁农科院,农科院的科技团队又引领着鹤壁粮食的高产。这恐怕是其他市难以攀比的。”段喜中在考察中指出。
深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围绕土地做文章,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鹤壁市以畜牧业为龙头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目前已成为全国规模化的肉鸡养殖基地、全省肉鸡养殖加工和出口基地。鹤壁市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68%,农民人均收入达5900元,远远高于全省4700元的平均水平。
“与鹤壁相比,我市畜牧业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37%,农民人均收入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说明濮阳农业结构调整和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还有很大空间。”段喜中说。他强调,增加农民收入要围绕着结构调整做文章,围绕着土地做文章。学习鹤壁先进经验,就要认真算账,通过对比找差距。济源市积极围绕土地做文章,不断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以大力度、大手笔、大气魄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现代高效农业,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形成了畜牧养殖、蔬菜、薄皮核桃、烟叶、冬凌草五大产业基地,走出了一条规模化、标准化特色产业化发展新路子。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济源市鼓励镇与镇、村与村联合,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东部、南部、北部和西部四大示范区。同时,引进发展了双汇集团、柳江集团等7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了 “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济源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超前的谋划、高标准的规划、大魄力的建设,让考察团成员深受启发。
涉及多达7个村,区域面积为6.99平方公里的济源北部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示范区,以大棚蔬菜和都市工业为主导产业。示范区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优势,重点集中连片建设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培育万亩优质蔬菜核心区。走进园区,一座座标准化现代温室大棚错落有致,煞是壮观,大棚内各种蔬菜长势喜人。
目前,济源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实现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特色化发展。全市土地流转比例已达70%,居全省第一,土地产出率较流转前提高20.5%;农业经济结构中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4%,种植业结构中粮经比例由2005年的70∶30调整到2009年的52∶48。2005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以两位数增长,2009年达到6763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6年的2.36∶1缩小到2.22∶1。
因地制宜、多途径建设新农村
近年来,各地不仅农业发展势头迅猛,农村村容村貌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各市提供了丰富经验。
新乡市积极培植新产业,建设新农村,推进县域镇村一体化。编制完成8个县城、36个重点乡镇和28个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 “三化”协调发展规划。同时,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28个产业集聚区 (专业园区)建成区面积达124.6平方公里,累计入驻企业达4611家,规模工业总产值占新乡市工业比重的64.2%,吸纳劳动力就近就业46.9万人。积极探索以产业为支撑、就地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就地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途径和办法,让考察团成员在对比中找到了差距。市委农办主任左怀选深有感触地说: “通过考察,我们有很多想法和压力。下一步,要结合濮阳实际,科学规划,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的发展步伐和力度,在现有基础上提档次,上位次。”
自2008年开始建设的新乡市新型农村社区富康社区,由4个行政村组合而成,共计2657户。小区内,一幢幢别墅拔地而起,道路水电等各种基础设施完善。在新村建设中,新乡市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将农民建房纳入城镇体系加以规划引导,把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050个新型农村社区。坚持基础设施投入以政府为主,社区建房以农民为主,尊重群众意愿,维护农民利益,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带动 “三化”协调的发展之路。目前,新乡市已启动279个社区,累计投资96亿元。
考察中,段喜中指出,新乡始终从自身实际出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而且形成一种城乡新形态,通过这一新形态拉动农村的一产二产三产,这个经验值得学习。
与新乡不同,济源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注重依据各村不同基础条件,因村施策,以迁户并村、旧村改造、整村推进、进镇入城安置和城中村开发等 “五种模式”实施村庄综合治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严格按照城市 “道路硬化、建筑美化、街巷亮化、卫生净化、村庄绿化”标准进行建设,改善了小城镇设施,完善了小城镇功能,发展了小城镇产业,提升了小城镇品位,涌现出一大批环境优美的小城镇,增强了小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全省2009年度新农村建设进程前500强中,济源市进入125个,占全省四分之一,比重名列全省第一。
考察中,各地农业农村发展中,创新的工作思路、先进的发展理念、超常的发展速度、显著的发展成效,让考察团成员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大家强烈地感受到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